6月10日晚间,浙江尤夫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尤夫”或“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近日收到了相关诉讼文件。2017年11月,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托”)一次性向*ST尤夫发放人民币5.5亿元贷款,用于收购周发章持有的江苏智航新能源有限公司49%的股权。借贷双方约定,如果*ST尤夫涉诉,中航信托有权提前宣布贷款到期并一次性收回贷款本息,同时有权要求支付贷款金额10%的违约金。消息立刻在市场上发酵,6月11日,*ST尤夫跌停收盘。
上市公司被“抽贷”
2018年1月17日以来,*ST尤夫由于牵涉多起诉讼事件,股票价格出现了异常波动,出现28个连续跌停的惊人走势。
中航信托认为*ST尤夫的行为违反了有关合同的约定,宣布贷款提前到期,而*ST尤夫各方未能清偿上述贷款或履行相应保证责任。为此,中航信托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ST尤夫表示目前上述案件尚未正式开庭审理,暂时无法判断对公司本期利润和期后利润的影响,公司将持续关注后续进展情况,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不过根据*ST尤夫去年的年报,其净利润仅有3.28亿。5月1日,*ST尤夫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2018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41.80万至1.23亿,同比变动-50.00%至0.00%,整体来看*ST尤夫股份的还贷压力较大。
被“抽贷”的企业不止一家,此前*ST保千(曾用名:保千里)也因涉嫌造假借壳上市引发连锁反应,被银行相继抽贷。*ST保千公司相关人士此前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事件的发酵,不少银行上门催债,甚至抽贷。“银行抽贷已经对公司形成了实质影响,部分生产已不能正常开展。”
银行的苦恼
顺德一家钢贸企业的负责人陈志扬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也曾经历过上述两家公司所遭遇的被抽贷的遭遇。“2013年的时候,整个市场的流动性突然紧张,部分钢贸企业陆续出现资金链断裂,并且通过担保链迅速蔓延至整个行业性,甚至波及其他贸易类行业。我们当时的经营也较为困难,不过并没有真正出现违约的情况,但是银行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要求我们提前还款。由于钢贸企业的负债率都较高,资金链都较为紧张,银行的这一举动,无疑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银行如果集中抽贷,我们有可能会倒闭。当时周边的企业也有关门跑路的,不否认,当时我们也有类似的想法。不过好在当时政府反应比较及时,指导相关债权银行成立钢贸市场债权银行委员会。按照‘抱团取暖、保面打点、有保有压、恢复诚信’等方针开展金融维稳工作。经过三年时间,风险逐步化解,企业也再度回归正途,可以说不幸中的万幸。”陈志扬表示。
然而,对于企业的抱怨,银行并不愿意“背锅”。一家参与上述上市公司“抽贷”的银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坦言:对于银行来说控制风险是第一要务。“我们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抽贷,银行贷款给企业的目的是希望企业能够顺利平稳的经营,然后连本带息的还款。但是一些企业在经营上出现瑕疵,出于风险考虑,银行一般都会要求提前还款。而且银行一般也会在贷款协议上对此进行说明,以保证资金的安全。比如上述我们要求提前还款的企业,当时虽然他的业绩报告显示较为平稳,但是我们发现有数据造假的嫌疑,而企业也无法提供更为有效的解释,于是我们冻结了其款项。随后监管层也发现了该公司的问题,对其进行了处罚。由于冻结得较早,我们几乎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后来才发现问题的银行则有可能拿不回利息,甚至有损失本金的风险。”
一家城商行的负责人也表示,银行集中“抽贷”确实会让企业承担较大的压力,由于银行“抽贷”,最终导致企业倒闭的案例也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但是由于企业“逃废债”,导致银行坏账率高企的案例也不是一个小数。“很多企业也是有样学样,一旦有企业成功逃债,会立刻形成示范效应,马上接二连三的企业不还款或者少还款,银行也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并不容易。”
广东本地一家上市企业的掌门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种情况很常见,我们企业以前有一块业务是从事有色金属开采,2006年、2007年市场景气度较高的时候,很多银行找上门要给我们贷款。但是2008年出现经济危机,银行立刻变脸要求还贷。不过好在公司业务较多,有色只是很小的一部分,集团的现金流风险控制得也较好,顺利渡过了难关。但从那之后,控制风险、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已经成为公司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