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丁晟描述,出于电影投资方对自己的信任,他曾在和光线方的一次面谈中直接表示希望对方提供《英雄本色2018》的宣发费用明细,“花多少,请给个明细,没花完的,请退回来”。然而至今未收到光线明确的宣发明细表。此次公开此事意在让光线公开花费明细,给投资方交代。
简单来说,这次事件爆发的原因恐怕还是投资方与宣发方之间的矛盾,反而一部电影的资金流向却未必是关键。投资方与发行方,宣发费上存在的层层迷雾,导演丁晟的此次发声掀起的恐怕正是其中的阴影。
打擂台:有理的未必有理
对于丁晟导演的发声,光线方面也很快做出了回应,当日即发出相关声明,并隐隐做出反击:
尽管回应不长,但是光线的回复却并不简单。首先,光线相当直接地拒绝了公布宣发明细的要求,并指出它们是跟项目主控方北京文化共同参与宣发工作,成本双方已经共同确认,导演作为第三方从法律上没有知情的相关权力。其次,光线也毫不客气地把《英雄本色2018》的失败归因于电影品质,估计丁晟导演看见心里也是一股闷气发不出来。
虽然丁晟导演很快回应“这次的回复我不认,所以我还会再发声”。但事件的过程至今还暂无其他变化。
只是,简单的一次对峙中,透露出的问题却值得考量。
首先,从法理上来说,不管丁晟导演如何抗议,光线始终都占据着有理的一方,毕竟合同已经说明身为第三方的丁导演确实无权查看。这也是为什么光线的回复可以如此强硬的原因。
丁晟朋友圈
然而,尽管在法理上光线占据优势,但对发行公司而言,本次事件的处理并不仅仅与法律相关,更会对其在行业内的资源和关系产生信任度的影响。对于国内顶尖的发行方光线而言,强势的回应并不是理论上的最佳选择,在压制对方的情况下,反而会让自身品牌发生行业信任的流失。
毕竟,就算丁晟导演不具备查阅明细的权利,但是丁导演真正代表的是背后的投资方,而宣发方向投资方提供详细的资金使用明细毫无疑问属于应有之义。本该以更协调的手段结束的闹剧,光线最终的选择却还是强势硬怼,显然其中的故事并不简单。
拿出来就炸了,还是别动为好
自从商品属性进入电影市场,一部电影最终创造的收益也与越来越多的环节发生关系,其中宣发始终是电影商品增值的重要一环。伴随内地电影市场的每年扩张,电影宣发费用从曾经的不足10%到如今超过50%都不是新闻。但这钱花出去了,哪些看得见,哪些看不见,哪些真有用,哪些又被黑了,投资方也是一头雾水。
普遍来说,投资方与宣发方的关系尽管存在矛盾,但也存在一定的规范。首先,电影制片完成后,投资方与发行公司就会展开接洽,讨论后续的发行。在经过磋商以后,双方会就发行条件订立正式的合同,在包括首映、硬广、推广、路演,票补等发行环节全部确定以后,发行工作才会正式启动。
而在启动过程中,针对较知名的电影,发行公司往往会先垫付发行费用,然后签订合同,合同核心是票房分成发行方有优先分配权,也就是再分票房的时候发行方要优先分,以便收回前期垫付的发行费用。这样的模式可以降低制片方的资金风险,发行方垫付行为也可以更好说服制片方以便拿下业务,算是双赢的安排。当然更复杂的还有保底发行、阶梯分账等等各种发行合同。
而这次光线与丁晟导演最大的矛盾就在于,投资方显然先支付了宣发资金,然而光线在宣发过程中出现花费清单不明,宣发程序不规范等可能的行为,结果票房不利,宣发看上去又吃了大亏,投资方自然不肯罢休。更关键的是,据丁导所说,这次将发行交给光线,是丁导推动的。原文中“我顶着很多压力,把片子交给光线”恐怕不是虚谈,要不然也轮不到导演在一部电影结束放映快三个月的时候还心急火燎。
那么,光线又为什么决意不肯给出清单呢?
要知道,宣发方会吞没部分宣发资金并不是什么秘密,在各个环节制作一份看上去天衣无缝的明细报表并不是什么难事。以海报印刷为例,大规模的海报印刷能很好的压低单张成本,而在报价时翻倍报出基本没有识破的风险,至于其他物料、活动,都存在不小的操作空间。但这些都属于业内不说的秘密,只要不影响大局,完全也是宣发方合理的收益。就像丁导的长文也提到最初的要求只是一份明细,也确实是希望给双方都留下一点面子。
但光线还是怼了回来,其中的缘由恐怕相当令人不适。2018年1月上映的《英雄本色2018》票补一千万,然而票房却不足7000万。在丁导长文的微博下面,也有不少关注者提到票补并没有落实、影院排片在时间和数量上都不足等情况。
既然如此,给出清单是个死,不给清单却还能捂住盖子。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导演的发声又如何呢?
行业革新难点何在?
电影制作、宣发环节确实水分很深。这其中不仅是行业长期潜规则所致,也与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水平较低有关。因此,3700万都花哪儿?到底怎么花的?不仅是导演丁晟需要一个答复,中国电影产业也需要一个答案。
在影视行业中,投资方与宣发方,投资方与制作方,国内电影产业的各环节之间,始终缺乏统一的链接或监管机制。就像这次宣发方光线不愿意提供具体明细,投资方就缺乏必要手段了解信息,这对出资方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
其实不只是宣发的问题,伴随电影利润的不断上升,参与者群体的底线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你永远无法预料。而仅就此次事件来看,行业革新的难点之一无疑是缺乏成熟的监管机制。
在这种行业环境下,想让每个环节都做到“对得起良心价”,应该很难。不仅宣发方会出现烂账摊子,制作方也可能会有“糊涂账”。此时,让光线拿出账目明细,光线会有些为难。其实即使公布了花费明细,给出的报价又有多少水分呢?
如何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呢?文创资讯认为,打破僵局的方法也可以借助科技手段。
最近在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蓝海创意云发布了名为Aglieshot的影视项目制片监管系统,似乎就能解决导演丁晟所面临的问题。AgileShot主要是面向影视项目投资人、出品人和制片人,在预算和财务管理、进度监管、质量把控等方面提供专业的服务。
具体来说,Aglieshot可以对影视全流程进行监控,投资方可以依靠Aglieshot获得包括详细的花费明细在内的各项信息。以这次丁晟导演与光线的纠纷来看,如果他们使用了Aglieshot这款制片监管系统,应该就不会出现“宣发清单黑洞”问题了。在围绕电影花销方面,AgileShot提供了记录项目收支的账本系统,这套账本系统是与预算紧密结合的。在账本系统中记录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可以关联到事先设定好的预算条目上面。并且对于已经超预算的花销,系统会及时进行提醒。同时,还提供财务报表功能。客户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到各预算条目的金额和分配占比、花销的占比、可以看到哪些花销已经超预算了。
这样,导演丁晟无需在微博上喊话光线,让其把宣发明细放在阳光下;而光线也会有底气拿出账目明细,给投资人一个交代。当然,科学技术应用依然需要人来具体执行,即使科技的进步能减少这类坑人事件的发生,但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行业内部有所革新。
回到导演丁晟与光线的这场纠纷,你无法将大棒随意甩到任何一方头上。监管者无力监管,实施者监守自盗。或许未来,当中国导演、投资人、制片人都用上了AgileShot,全行业的发展才会更好,财务纠纷闹剧也会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