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融资帮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 » 正文

《后来的我们》陷退票疑云,票务平台垄断亟待规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30 10:12  读娱
核心提示:在这个多部影片争抢票房的五一档期,《后来的我们》一不小心成了“幕后玩家”。
 

《后来的我们》陷退票疑云,票务平台垄断亟待规制

在这个多部影片争抢票房的五一档期,《后来的我们》一不小心成了“幕后玩家”。

4月28日晚,微博博主“电影票房”等爆料称,不少影城在《后来的我们》临近开场前突然接到大量临时退票申请。随之有人根据绝大多数退票都从该片的合作宣发平台猫眼上发起,猜测宣发平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一恶意刷票拉高影片排片率又退票的做法可谓刷票房诸多骚操作中的“创举”,秀出了票房注水的新下限。

但猫眼方面29日凌晨发布声明,称疑似恶意刷票并退票数量约38万张,已将有关数据上交主管部门,将协同主管部门做进一步的详细调查。

《后来的我们》陷退票疑云,票务平台垄断亟待规制

目前各方对谁是幕后推手众议纷纭。目前看猫眼虽然备受质疑,但在声明中也貌似态度强硬,显示坚决不背这个锅的样子;也有部分分析认为黄牛刷票的可能性也很大,但质疑者认为其操作成本极高,如此多的影院牵涉其中,黄牛操作难度较高。

抛开退票事件的具体细节,无论背后操作方是谁,都毫无疑问是票务平台与影院合作开通退票功能以来,影响很恶劣的一起操控电影票房的新案例。在电影产业刚归口到新的主管机构之际,这一事件既是对刚到位的新主管机构的新考验,也将当前在线票务平台的潜在垄断等问题再次暴露在镁光灯下。

退票疑云


如果没有退票事件,《后来的我们》这部投资不到一亿的小题材、小成本电影似乎真的一夜之间就成为《前任3》之后的又一部爆款爱情片了。

据拓普电影数据库显示,截止4月29日10时,4月28日综合票房3.7亿,《后来的我们》票房就达2.88亿,票房占比达77.2%;放映场次占比45.2%;观影人次850.09万,人次占比79.7%。尤其显眼的是,其预售票房达1.2亿,居内地影史前5,与2016年票房冠军《美人鱼》可以比肩。

《后来的我们》陷退票疑云,票务平台垄断亟待规制

只可惜,这匹爱情片黑马狂飙突进,似乎顾不上考虑后路了。大量的退票给影院方造成极大的困扰。据爆料显示,武汉所有万达影院退票4342张,东莞所有万达影院退票2800多张。有影院管理者表示,这部片子的退票率大概在6%,但行业正常的退票率都是在千分之三左右,因此该片的退票率明显高得离谱。但这还不算最高的,有影院方表示,他们旗下该片退票率达到了15%。

刷票后又退票到底有什么好处,其操作手法是怎样的?有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是平台先大面积购入预售票,拉高预售票房成绩,由此绑架院线增加排片,在真实观众受到诱导怕购不到票而争先买入后,再在影片临近放映前大批退票,而此时即使上座率不够,也无法再更改排片。

猫眼平台退票较多,能否就认为是猫眼方面所为?目前主管部门尚在调查之中,尚不能给出确定结论。如果调查过程中猫眼不能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则只能坐实传言。

但也有影院管理者认为,虽然这种操作能诱导观众购票,但对于猫眼等第三方平台来说,这种操作不能带来什么收益,类似在超市买了货又退货,平台无法从中截留任何票款。而且根据猫眼声明,此次退票多是低价票,如果是平台刷预售成绩,高价票才是最佳选择。另外,很多影院低价票不能退,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低价票能否退取决于平台与影院的约定。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是有组织的黄牛操作所为。这种操作模式是,利用《后来的我们》的高热度提前锁票,然后在各种平台倒卖。但部分人指出,如果黄牛如此操作,要垫付上千万资金,而且一天之内全国几千家影院同一时间点退票,操作起来似乎难度较大。

院线等产业链很受伤


虽然退票事件背后的真凶尚未查明,但这一事件再次将院线影院方面的弱势地位暴露无遗。

有影城负责人表示,所在影城的退票大部分被后来购票的观众所填补,问题是这对竞争激烈的闹市区影院影响会比较大,因为顾客买不到好位置就跑到其他影院去了。

另外,此前高额的预售导致此后两天的排片受到牵制,影院不得不根据这个数据对影片排片做出安排。实际上,很多影城是看到《后来的我们》预售数据的强劲数据,而不断调高其首日的排片比例。

的确,不少影院开画当天上座率还挺高,单纯就这部影片来说,影院似乎没有吃亏。但这并不能成为恶意操控票房的借口。

首先,恶意操控某部影片的排片,毫无疑问就对同时上映的其它影片造成了显著的不公平竞争态势,其它影片在看似客观的预售票房数据下,只能无奈地接受影院低排片的安排,这显然对电影市场正常的发行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做法操纵的的不仅是票房,而且是观众观看不同风格影片的选择权。

其次,对影院来说,就算这部影片侥幸实际收益不受影响,如果以后有其他影片观众不买账,则排片无法更改的情况下影院势必遭受很大损失。

而对于在线票务平台从数年前还不起眼的产业链参与者,到如今成为整个产业圈的大怪兽,许多院线方面的老玩家苦乐参半。

一开始,在线票务平台出现后影院方面其实很欢迎,因为过去对影片排期做预估都是凭个人经验,没有准确度,平台预售出来后,大家就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影片走势,据此给出相对准确的市场占比,以取得更好的票房产出。这样影院管理者慢慢对平台方产生了很强的依赖,这次退票事件的出现,对影院管理者敲响了警钟,提醒他们背后暗藏的危机。

但对影院方面人士来说尴尬的是,虽然知道平台坐大后可能存在危机,但危机真的以灰犀牛的方式出现后毫无还手之力,因为作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基本失去操控的主动权了。简单说来,在线票务平台出现后,院线端在两个方面发生了大的变化。

众所周知,目前在线票务市场已经出现几大巨头垄断的态势,而国内银幕和影院数量却仍在加速膨胀,这就造成影院的话语权逐渐减小,更致命的是,在线票务的快速发展放大了电商平台的影响力,这些平台靠着票补像个黑洞一样吸走了原来依附于影院的忠实观众,由此导致影院原有的营销团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苦心建设的会员体系也遭到平台摧枯拉朽一般的打压。

这一变化,就好比独立经营的自耕农突然变成了给人打工的雇农,影院体系完全被绑到了平台战车之上。

除了会员体系的变化,现金流主导权也交到了平台手中。由于如今线上购票比例已达85%左右,观众都习惯了在平台购票,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包括院线、制片方等产业链各方的利益分配都依赖于票务平台。除了进口片账期规定在50天之内,国产片的档期一般都拉得比较长。

失去财务统筹的自主权还不算,观众观影等宝贵的行业数据都沉淀在平台一方,影院无法自主掌握相关行业数据。在当前得数据者得天下的大趋势下,这意味着影院未来发展的天花板都已由别人提前圈定。

对于没有与平台绑定的影片制作方来说,付出的代价可能更为高昂。此前由于票补的作用,导致没有与平台合作的影片根本就挤不进拥挤的档期,面临出生即死亡的绝境。有数据显示,2017年大年初一票房有近半是票补的作用。在2017年春节档,《绝世高手》、《决战食神》等影片因为没有在线票务参与出品,根本无力参加票补大战,最终退出春节档。

规制从何处下手?


此次退票事件如果查实,可以称得上是对新组建的电影管理主管部门的一次公然挑战。

就在不久前的大部制改革中,中央决定将电视剧和电影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电影归中宣部和电影管理局管理,电视剧归广播电视总局管理。显然,这一变化的背后显示,电影作为娱乐产业的定调或许会有某些微调,此前电视剧被认为更多体现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由此导致在电视剧和电影基本同步产业化的前提下,电视剧体量已大大落后于电影。

而电影正是得益于较为宽松的行业管理政策,民营企业与民营资本可以较为容易地进行投资。正是因为宽松,才造成了票房造假等恶劣事件,对电影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大起大落的冲击。此次退票事件可以说是资本裹挟下的又一次对行业正常发展的冲击。

当前影响电影行业发展的一个尖锐问题就是在线票务平台对行业潜在的垄断。在去年底举办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代表大会上,就已经有代表提出电商结款周期长、会员信息接入困难、服务费高等问题,表达出对在线票务市场过于集中、缺乏竞争的担忧。

当然,票务平台是否形成垄断,要由《反垄断法》来判定,该法规定,个别企业在某一行业具有市场控制能力即可认定为有市场支配地位,如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和其它交易条件,或阻碍、影响其它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但主管机构是否愿意借助该法进行干预,首先取决于主要管理官员的意愿,此前有主管官员就表示,在线票务平台做大是大势所趋,没法阻挡,只是强调在线票务平台不能影响产业链上其它参与者的利益。

另外,运用《反垄断法》的难度也比较大,反垄断执法机构需要先了解行业参与各方详细经营状况,真要启动反垄断调查绝非易事。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互联网售票指导意见的制订已经提上日程。我们只能期待该意见的出台,能有效地遏制恶意刷票房的痼疾,另外对发行的合理边界、大数据的应用等问题也能有好的解决方案。此次退票事件或许将加快该指导意见的出台。

 
关键词: 娱乐 票房 影视吧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MORE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