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有哥们调侃我,说对我过去一年文章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其中我对于今年3月监管的重点,提到互联网金融的次数,远多于数字货币。
因此,他“建议”我别光挑已经实现了的去吹牛逼,尤其是我《鸦片战争、比特币与金融乱局》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数字货币的危害,但重点却是说互联网金融和地方金融交易所要被收拾。
嗯,被他抨击的,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幸好今天下午,一则针对互联网金融资管整顿的文件被媒体公开,挽救了我的颜面。
因为这则针对互联网金融整治的文件,是3月28日发放的......
想来,去年大家看微信公众号,经常能够看到“再见支付宝”、“马云败了”之类标题的文章,点进去之后,里面都是互联网金融的广告。而这些互金平台也都挂着各种名头,以高息的方式揽存。
不过,政事堂看过本次的“29号文”后,不由得一阵胆颤,因此,这几乎是中小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催命符,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大洗牌时候到了。
为此,政事堂把该文件的重点内容梳理一下:
一、依托互联网的资管产品,须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门颁发的资管业务牌照,否则就是非法。
也就是说,过去各地互联网金融公司依靠的地方金融办,没鸟用了,只有“一行两会”颁发的牌照好使。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市场上除了几大巨头之外,绝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都无法再从事利润丰厚的资管产品了。
二、未经许可依托互联网的资管产品,须立即停止,存量业务最迟于2018年6月前压缩至零。否则,纳入取缔类予以处置,包括注销电信经营许可、封闭网站、下架APP,吊销营业执照等。
也就是说,只给三个月的时间,各大互金公司倘若还存在资管业务,不废话,拖出去“直接枪毙”。
第三,对于网贷机构将互联网资产管理业务剥离出去,分立为不同实体的,应当将分离后的实体视为原网贷机构的组成部分,一并进行验收。
也就是说,像当年银行那样,通过成立“不良资产公司”,将违规业务剥离后慢慢处理的方案,彻底被毙掉。未来三个月,互联网金融公司只能通过自己,来处置手头上现有的资管业务。
如果说这三条分开来说,都可以想办法解决,譬如没牌照的购买和申请牌照,譬如不想申请牌照的慢慢处理掉手头的资管产品。可是一旦三条同时触发,根本就没有给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整改”的时间。
这么短的时间,向一行两会申请牌照根本来不及,而所有的资管产品,都存在这期限错配和资金池的操作,三个月清理完毕,几乎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尤其是这些资管产品,大部分都是各地金融交易所和一些信用等级很低的公司搞出来的“次级债”,资产底子普遍都极为劣质,除了互联网金融圈内,很少有人愿意去接手。
而在此次文件之下,大量互联网金融公司为了在监管之下活命,很可能将“次级债”集中抛售,搞不好就会在没人接盘的情况下,把价格砸的非常低,出现大量的坏账并引发连锁反应。
而与此同时,为了处理这些资管产品,很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提现势必困难,届时势必影响存款者的信心,一旦出现集中提现引发挤兑,极有可能出现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梯次爆仓和跑路。
所以,留给目前还在局中的人,跑路的时间并不多了.......
那么,有人要问,为啥针对政府曾经极其支持的互联网金融如此打压呢?
其实,看一看本次文件的发出时间就知道了,3月28日,这一天,也是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时间。
我们看看新闻联播是怎么说的:
会议就如何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进行了一系列周密部署,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抓紧协调建立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机制。
很显然,本次“过会”的“29号文”,是在本次深改委会议上通过的为了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进行的“一系列周密部署”之一,而且还被“优先处理”了。
为啥呢?互联网金融的规模,目前还远不足以达到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他的问题就在于威胁经济社会稳定。
这点,就像去年南京的钱宝网被“定向爆破”之后,大量的受害市民涌向政府讨说法就会明白,越早引爆,受害群众越少,危害越小,趁着公司还没跑路,受害者还能拿回一点东西。
而另一个角度来看,以结构性去杠杆是未来金融攻坚战的基本思路,未来监管机构将会严厉整顿金融秩序。信托、理财、基金等资管产品都是要被全面整顿的,甚至要明确打破这些产品的刚性兑付。(很多搞金融的朋友以后都会很难受.....)
虽然打破刚性兑付,是本次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一方面,主动打破几大巨头的刚性兑付,纯属自己给自己找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没有实打实的亏损,不把老百姓打疼了,又有谁会真的相信中央会打破刚性兑付呢?
因此,监管层对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而又能打破刚性兑付的互联网金融下手,就成为了一个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