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融资帮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金融 » 正文

围猎独角兽:IPO产业链上的忙碌、焦虑和暴富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18-04-02 23:20  市界  甄祥晴 张洋
核心提示:IPO新政以来,整个投行圈止不住地躁动:工作必须做得更细致了,好项目争抢也更激烈。有人害怕连汤都喝不着,也有人因发现新的机会而激动不已。在上市的修罗场上,企业可以选择撤回申请,投行人却无路可退,只能身披铠甲迎难而上。这个被外界认为是金领的行业,再也不像
IPO新政以来,整个投行圈止不住地躁动:工作必须做得更细致了,好项目争抢也更激烈。有人害怕“连汤都喝不着”,也有人因发现新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在上市的“修罗场”上,企业可以选择撤回申请,投行人却无路可退,只能身披铠甲迎难而上。这个被外界认为是“金领”的行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能听到钱的声音。

“投行er要忙起来了……”3月30日23点41分,王西给市界(ID:newsseeker)发来微信。
此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的通知,已经在投行圈传了四五个小时。在北京一家券商投行部工作的杨旭,已经根据意见提出的标准梳理出一份“独角兽”名单。
抢捉“独角兽”
从今年3月初传出“为独角兽开辟IPO快速通道”的消息,两会期间政府报告提出“要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再到这份开展创新型企业A股IPO和CDR的意见出台,历时不到一月,堪称光速。
“独角兽”概念的爆红,调动了这条产业链上所有人的热情,他们摩拳擦掌,伺机狠狠地薅一把羊毛。不仅是拟上市公司、投资机构、券商投行、律所、会计事务所,其它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也密切关注着支持独角兽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政策动向。
王西2017年加入一家财务顾问机构(FA),全年未能接触到一个独角兽项目。然而,今年2月至今不足两月时间已经深入接触过四个“独角兽”项目。
作为一名FA员工,王西对近些年资本追逐风口的的狂热印象深刻。他记得2015年的时候,涵盖O2O概念的项目基本都能做成。“就那么夸张,”王西说,“有2015年做FA的,刚大学毕业两三年,就有实力在北京全款买房。”
资本市场曾流传着一句悔不当初的调侃——“你已经错过了房产,错过了O2O,错过了股市,还要错过比特币吗?”这一次,难道又要加上一句,“你还要错过独角兽吗?”
在许多投资并购群里,已经不少人开始叫卖独角兽股份,真假难辨。在一个实名认证的第三方平台上,不少投行人士、投资机构在寻求独角兽Pre-IPO融资、出售老股等,或用于扩大规模,或用于上市。
▲ 投资微信群截图
这种氛围让活跃在IPO产业链上的年轻人,心情或多或少都有些激动。已经有不少投资机构告诉王西,要将围猎“独角兽”列为今年的重点。
根据天风证券的测算,CDR发行融资可以给券商带来280—560亿元的承销收入,对券商承销业务的增量约为15%。面对可以预见的“钱景”,到底谁能抓住独角兽?
“随便一个项目融资成功,我今年基本就够了。我希望越早解脱越好。”王西表示。
“养”项目
然而,并不是所有投行都如此激动。在大券商工作的乐乐就告诉市界(ID:newsseeker),“我们领导曾对我们说,独角兽可遇不可求,重点还是要关注可预测能赚钱的业务。”
“近一年净利润不得低于8000万元,三年累计净利润不得少于1亿元。”虽然这还只是传言,但领教过IPO“7否6”“5过1”的严厉之后,广州一家大型券商已经把传言作为选项目的标准。
该券商投行部汪枫对市界(ID:newsseeker)感叹:“标准提得有点高,手上接触的很多企业都不够格了。面对净利润这种硬性指标,我们和企业都无能为力,报表上白纸黑字写着利润6000万,你不可能一下子把它变成一个亿。”
“只能等了,等到政策变宽松或者企业符合资质。”汪枫显得有些无奈。
在客户资源减少和审核趋严的情况下,汪枫及其团队只能靠微薄的保荐费度日。手上的企业因为达不到硬性标准,只能“养”在手里,做一些基础性的维护工作。
同样感同身受的还有在南方一家中小型券商任职的周江。“靠谱的,一家也没有;不靠谱的,二十家也不止。”被问及目前手里还有多少项目在做时,周江介绍。
政策出来之后,他手中的项目勉强只有一两家能上报。但是不做肯定也不行,只能先培育,做一做尽调和规范,还没股改的就先股改,想挂牌新三板的就先挂新三板,或者规模够大就发个债。
然而,主做IPO业务的投行人士,工资收入主要来源于保荐费和承销费。汪枫介绍:“保荐费一般一个客户大概只能收一两百万,但辅导周期很长,基本覆盖不了项目组的人力成本,摊到每个人就少得可怜。”
日常基础性维护工作的回报只能是在企业成功上市之后,券商获得一笔承销费用,然后以年终奖的形式发放给项目组成员,这笔奖金是投行人收入的大头。
“如果IPO进程拖到很久,那我们今年可能拿不到年终奖。”汪枫有些担心。让他更为担心的其实是岗位不保。他对市界(ID:newsseeker)表示:“整个行业不太好做的时候,就有裁员风险”。
他所在IPO团队,有的人已经去了私募基金,有的人去了企业,剩下的人为了完成年度收入目标不得不去做并购、重组等“短平快”的其它投行类业务。曾几何时,这些项目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然而,这些“短平快”的项目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家中型券商的投行人士蒋贺就对市界(ID:newsseeker)表示,“做IPO非常机械化,并购重组是技术活,IPO团队未必做得了。他们手里也未必有资源能满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需求,所以大多数都还只是想一想罢了。”
超30%的工作需返工
2017年初IPO大热的时候,企业年净利润1000万元的小老板都在想着IPO。那时候,新三板等短周期业务成为投行人眼中的“鸡肋”,大多数投行都不太愿意接。
如今,一些投行面临两头空,团队不仅没有IPO业务,连“鸡肋”业务都没得做。杨旭告诉市界(ID:newsseeker):“我们的IPO项目基本停摆了,每天只能混日子。”
“资本市场丰富多彩,又不是只有IPO。”周江像是在自我安慰。
就算有项目做,也比以前要付出得多。过去三个月,证监会的IPO审核几乎每周都会有新动向。汪枫所在的券商会根据新动向对IPO团队做培训,将审核标准变为具体可执行的细则,近期频繁参加培训成为他非常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
汪枫略带抱怨地说:“IPO新政之后,我们的工作必须做得很细致,几乎就跟会计师没什么区别。”以前针对一个会计科目执行三个标准程序就够了,现在可能要搬出整套审计准则,执行十余个程序。
在上海一家中小型券商工作的吴胜,则每天逼着自己打开证监会审核意见,每看到一条问询,就赶紧自查手上的项目有没有类似的问题。这是吴胜入行后做的第一个项目,去年年底的时候,项目已经进入尾声,如果不出意外,公司会顺利上市,他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
如今,这一切变得不可预期。
证监会的意见如雪花般飘来,规范运行、内部控制、关联交易、募投项目等曾经可以轻易通过的部分都被要求进一步说明。吴胜只能硬着头皮去改,因为证监会规定正在辅导的项目不能无故中止,“没有办法停下来等待政策变化,只能根据新规则去更改”。
随着政策变化越多,需要返工部分就越多,吴胜初步估计需要重新做的部分超过30%。虽然手上的项目减少了,但加班熬夜的状态依旧没变。
行业洗牌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但实际上,这更像一次券商格局的洗牌。
周江能理解目前IPO审核加严的趋势。“IPO窗口经历了关闭到放开,狂欢之后必然出现一些鱼目混珠的企业想借这阵风享受资本市场的盛宴。政府要求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就是要把资本引入到优质、高速发展的企业。预计IPO以后的趋势就是给高科技独角兽公司让路。”
自今年春节前后,“独角兽”概念突然在国内资本市场爆红。
周江也是在此时开始了解更细微的政策动态,然而对以后拿到独角兽项目并不抱有太多希望。令他无奈的是,国内投行主要靠资源关系吃饭,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并不一定能够拿到项目。
“毕竟优质的企业就那么几家,那么多投行抢着要做,僧多粥少。好项目都集中在大券商手里,其他券商也就吃点残羹冷炙。”周江对市界(ID:newsseeker)表示。他甚至认为,随着IPO审核趋严,许多项目方更想找规模大有实力的券商,小券商想吃残羹冷炙都更难了。
杨旭与周江感同身受。“小券商承接的项目资质本来就一般,都是大券商看不上的上市标的才流到我们手里。”他很沮丧,“以前大券商吃肉我们还能喝汤,这下连汤都没得喝。”
乐乐的日子过得仍然滋润。她透露,大券商受到的影响有限,此前一些找小券商辅导的企业反而自己找上门来了,以求更加保险。她所在的IPO团队,近期已经接到3个从小券商转过来的IPO项目。
“上市对企业来说毕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起上市带来的融资,找大券商多付的一点保荐费和承销费,显得微不足道。尤其在政策收紧时,大券商因为政策上流失客户的损失,可以从小券商那里收割客户来得到弥补,但是小券商的日子就惨了。”乐乐分析道。
“除了前十大券商,其他基本都要自己拉项目,拉不来项目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得走人。”不过,周江想着,等这一部分独角兽企业都上市,或许政策又会变化了。
在上市的“修罗场”上,企业可以选择撤回申请,投行人却无路可退,只能身披铠甲迎难而上。这个被外界认为是“金领”的行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能听到钱的声音。
(稿件所涉及的人物均为化名)
 
关键词: IPO 独角兽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MORE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