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等,在你回答这个来自灵魂的拷问前,先了解一下这份《2000年中国各地人口净流入流出示意图》。图的作者风雪祁连,用每个县的常住人口除以当地户籍人口再减去100%,来显示我国每个县区的人口净流入流出。
*绿色框住部分为贵州大致区域。红色为流入,蓝色为流出,深色为流入流出率高,淡色为流入流出率低。
果不其然,GDP近年一直在倒数第5、6名徘徊的贵州(排名更靠后的是西藏、宁夏等),成了人口净流出率最高的省份之一。前几年播出的《变形记》中,经常会有十几岁皮肤黝黑的贵州农村留守少年,独自一人砍柴烧水做饭,问他们爸妈呢?肯定是去广东打工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据统计,截止至2015年6月,跨省流出的580万人中,近7成去了广东和浙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文银”这句形容贵州的古语,或是当地人背井离乡打工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近几年,曾北漂20余年、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总是公开极力呼吁大数据人才来做“贵漂”。他表示,他在北京执政时发现房租占到北漂工资支出的1/3,精神可嘉但过得太苦,继而不遗余力地推介山美水美的贵州,并承诺凡是大数据顶尖人才来贵州发展的就奖励10万。“不要嫌这10万少,可以在贵州付个首付了,在北京连个卫生间都买不了。”
大数据,是贵州从2013年设立的新方向。在省领导的规划中,要“一年补短板,两年不落后,三年要领先”。而储备大数据人才,是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关键步骤之一。
这是一个进击的落后省份的故事——曾经的能源大省,欲凭借“大数据”这个时髦概念,转变经济结构,摘掉全国落后的帽子。它的想法萌芽、困难阻挠、推进过程,或可以对你我有所启发。
两个影响贵州历史进程的大事件
在原始时期,贵州山多、石多、洞多,适合原始人生产和生活,但到了农耕时代,优势变劣势,贵州因无肥沃的土地和无便利的灌溉条件,在原始时代积累的优势渐渐不再,成了只有贪官污吏才发配去的苦寒之地。
*电视剧《琅琊榜》里,谢玉要被发配到黔地
一直以来,由于沿海、交通便利等原因,我国东部发展速度高于西部。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史上有两次大规模的人口和生产力的战略西移,贵州便是受益地区之一。
1、三线建设时期(1965年-1978年)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边境武装冲突不断,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更是咄咄逼近中国。那几年又有美国侵略越南,且随时准备北犯中国;中印武装也冲突不断…….
战争形势,已经到了最严峻的时候。备战也成为影响党和国家政经战略的最重要因素,三线建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所谓三线建设,是按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沿海地区为一线,中部地区为二线,西南和西北地区为三线。总的来说,彼时工厂大多集中于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要把他们统统搬到靠山、隐蔽的三线去。在当时的领导人看来,加强后方建设可以增强战备力量,即使敌人不进来,也可以当做建设内地的长远考虑。
位于三线腹地的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在此期间,川黔铁路全线通车、贵昆铁路交付营运,一大批现代化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搬迁至贵州,更为重要的是,电子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线建设让贵州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三线建设完成的1978年,贵州省工业总产值达到了41.2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65年的37.1%升至59.1%。至此,工业成为贵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西部大开发(2000-今)
进入2000年,中国政府意识到,东西部发展差距在逐年拉大,有必要用东部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贵州是西部能源大省。资料显示,21世纪初期,省内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0%以上,相对集中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和毕节,所以素有“西南煤海”之称;而水能是贵州仅次于煤炭的重要能源资源,水能和煤炭的双优势,让贵州成为少有的可以用“水火互济”发展电力的省区之一。
*图为贵州煤炭资源分布图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贵州也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以“西电东送”和资源转化为重点。
不可否认的是,西部大开发初衷是好的,也确实让贵州的GDP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送等工程,犹如抽水机,将贵州的优势资源全都抽走了,让本是能源大省的贵州,在2011年左右,面临资源枯竭危机。
不仅如此,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在加剧。数据显示,2008年,西部万元GDP能耗为2.02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3.6%。
当然,这和西部省份本身也不无关系。贵州经济本就是靠资源拉动,采掘和原料加工业比重较高,链条短,利用率低,且发展模式过于粗放。若不及时调整,很可能走像东三省一样“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的老路。
这就给贵州的主政者出了个难题:既要保护好老祖宗留下的绿水青山,又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贵州的经济到底应该何去何从?
为什么要发展大数据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么高端的产业,和这么落后的贵州,能有什么关系?
i黑马(ID:iheima)试图从两方面分析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原因:
1、先说为什么只能发展大数据
如前文所述,若想不走东三省的老路,贵州的发展必须摆脱原有资源的依赖,重化工业自然不在此列。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农业和旅游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几乎不可能进行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
而且,贵州和广西、云南一样,喀斯特地貌广布。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只有满足了地表附近有节理发育的致密石灰岩、中等到较大的降雨量、地下水循环畅通这三个条件,才能促使喀斯特发育。其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土层薄、土壤肥力弱,且地表容易缺水,不利于农业生产。
目前,贵州的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薯类为主,粮食作物中烟草、茶叶更为常见。早前,当地曾有过“要想富得快,烤烟加油菜”的说法。
旅游是贵州的经济支柱之一。截至2017年底,贵州共有71个风景名胜景区。在刚过去的五一,贵州收入133.46亿元。不过,旅游业受经济波动比较大,GDP还是需要其他产业的支撑。
2、再说为什么适合发展大数据
① 天气凉爽,耗电量低
数据存储成本中,有近50%是耗电,这其中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本身机柜的耗电,可以靠技术革新来解决,二是空调的耗电。空调耗电量与室外温差有关,温差越大,耗电量越大,反之亦然。由此可以推断,天气凉爽有利于降低空调耗电量。
而贵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北纬24°~29°,平均海拔1100米,平均气温14℃~16℃,夏季平均气温只有22.5℃,相较其他省份,气温低得多。
另外,如上文所述,有着丰富的煤炭和电力资源的贵州,本就是全国电价最低的省份之一。
② 安全
贵州不在主要地震带上,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概率极低。而且,20世纪以来,我国共发生800余次6级以上的地震,但贵州均在名单之外。
另一方面是电的安全。贵州电网属于南方电网体系,独立于国家电网之外,即便其他省份发生电网瘫痪事件,贵州也不会受到影响。
③ 空气洁净
贵州空气很干净,以贵州省会贵阳为例,2018年3月份,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了100%。对于需要洁净空气的大数据存储而言,好处在于不需要一层一层地过滤了。
贵州大数据的四个发展阶段
孟庆国所著的《云上贵州》一书,以领导小组四次会议的召开作为时间节点,将贵州大数据的发展分为探索初创期、扎实推进期、创新引领期。i黑马(ID:iheima)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分为四个时期。
1、谋划期(2013年8月-2014年5月)
事实上,贵州想要发展大数据纯粹是巧合。2013年,移动、联通、电信要在南方建数据存储中心时,选择了贵州,贵州便想顺势推出大数据的名片。
彼时,若是提起贵州要发展大数据,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这不会是玩票吧?2013年8月,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找到柳传志表达了贵州要发展大数据的想法,不出意外地被泼了盆冷水,“这么高端的产业,和这么落后的贵阳,能有什么关系?”
不过,他人的不看好没影响到贵州领导班子的决策,反而,让他们加快了步伐,有了一系列动作。
2013年底,贵州两会期间,贵州以省的名义在京举办大数据产业招商会。
2014年2月,印发了两个相关文件。
2014年3月,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京举行,时任贵州省省长的陈敏尔亲自推介。
14年5月,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
2、探索期(2014年6月-2015年2月)
贵州正式发展大数据的标志是2014年6月第一次小组会议召开,会议阐明了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贵州省战略选择的原因。此外,会议还明确了大数据产业的三个关键问题: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谁来应用数据。
这一时期,不管是引导各部门迁云至“云上贵州”,还是为招商引资而办的各种推介会,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搭台唱戏、筑巢引凤。
在此期间,贵州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还停留在数据存储、加工上,但这些只是一味利用贵州气候优势,消耗水电资源,根本没法让大数据应用在贵州落地生根。
3、推进期 (2015年3月-2015年6月)
2015年3月,领导小组在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首提“注重大数据开发应用”后,由此,贵州的发展重心也开始从“基础设施建设”向“应用开发”转变。
2014年8月,贵安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开始建设;2014年9月,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开赛;2015年6月,数博会举办,马云、马化腾、周鸿祎、郭台铭等人到场。期间,马云的那句“如果大家错过了三十年前广州、浙江的机遇,今天一定不能错过贵州”,成为了日后领导班子推介贵州的最好话术。同月,习大大考察贵州后,感叹道,“贵州发展大数据确实有道理。”
与此同时,贵州还开始强化培育市场主体的重要性。在2015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了要为产业业态和为应用商创造良好环境。云上贵州就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典型代表。具体来说,是政府搭建好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后,将云应用平台层、增值服务层、配套端产品层进行市场化运营。
4、创新期(2015年7月-今)
2015年7月,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此时,领导小组考虑的问题更进一步——如何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数据产业链和完整的大数据生态系统?
会议明确提出要开始探究大数据产业信息重要发展业态,包括三类:一是大数据核心产业(大数据存储、大数据加工等);二是大数据关联产业(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三是大数据延伸产业(智慧健康、智慧旅游、智慧能源等)。
值得一提是,2018年2月,中国的内地的iCloud转由云上贵州运营。这被外界看作是继吸引微软、高通、富士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之后,贵州“蝴蝶效应”慢慢显现的标志。甚至有专家预测,仅iCloud这一项业务,将为贵州每年带来10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贵州大数据产业崛起的杀手锏
事实上,当大数据的概念横空出世时,不仅是只有贵州看到了这一时代性机遇。而贵州能从中脱颖而出,究竟做对了什么?
1、后发先行
需要把这四个字拆分来看,一个是“后发”,一个是“先行”。
先解释下“后发”的经济学含义。“后发优势”最早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所提出,是相对于“先发优势”而言的一个概念。其核心观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变迁的可能性,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技术变迁的可能性。后发地区的技术进步可以依靠引进,而非发明创新。这样的好处,一是降低风险和成本,二是加速技术变迁和经济发展。
再回过头来看贵州的发展,就是发挥了后发优势。
与北京等发达地区相比,贵州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其他产业的负担,反而能更好地按下加速键。
若要发挥后发优势,需要积极引入先发地区的经验。贵州领导班子曾去到美国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学习。
之所以是重点学习这两个城市,是因为贵州和这两个城市有很多类似之处。以班加罗尔为例:19世纪以前,班加罗尔只是一座泥砖垒成的要塞,英国殖民者只是因为这个德干高原上的城市天气凉爽,便把兵营搬了过去,并在此建立印度的军事工业体系。之后,科研院所和人才也相继被吸引过来,产业链条就这样一环环连接起来。20世纪70年代,班加罗尔的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起飞,及至2006年,班加罗尔的信息工业产值已占印度的33%以上,更是获得了“印度硅谷”的美誉。
一言以蔽之,班加罗尔初期凭借良好的气候和资源优势发展起来,而后又能从资源和气候优势中跳脱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中心。这对贵州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再看“先行”。投资人们喜欢用“Timing”解释为什么投一个赛道,对于大数据的发展也是如此。
在时任贵阳市委书记的陈刚看来,“先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个省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大数据没有绝对的权威和规则,贵州去探索,可能就是领先者。”;二是发展的时间卡的正好,“早五年贵州发展大数据没有机会,晚五年可能就错过了这个机遇。”
2、领导小组的推动及容错环境
2014年6月,贵州省成立了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为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常务副组长为省委常委、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如培,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和分管副省长王江平任副组长,省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组员。
在领导小组的推动下,贵州从上到下普及大数据,要求各级干部学习大数据知识,并且每年组织考试,成绩会作为评职称的重要参考标准之一。2014年,开始向省一级领导普及大数据知识,2015年到了厅局级,2016年处级,2017年科级……
在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上,确立了强调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和“钉钉子”的精神推进工作,允许先行先试、宽容失败。大数据是新事物,无经验可遵循。正是这种容错环境,让政府官员勇于尝试,而不是故步自封、只一味地追求政绩。
3、顶层设计
如前文所述,贵州并不满足于只做数据存储中心,而是实现了从数据存储到开发应用的逐步跨越,这为贵州产业转型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贵州也逐渐完成了从政府主导到市场积极参与的转变,这是让创新充满活力的重要保证。
而且,贵州发展大数据是组合拳的打法,i黑马(ID:iheima)将其总结为:赛+会+展,来招商、吸引项目落地。
其中,“赛”指的是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首届大赛历时7个多月,贵州通过开放脱敏的政府数据、设置专项奖金、优秀项目投资等方式,吸引了8000余个项目参赛。而贵州也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进优秀的项目落地。此外,汇集的创意也可以直接应用到社会治理中。
“会”指的是数博会。数博会的筹备期长达几个月,会前几个月会先召开新闻发布会,然后去北京等城市招商预热,以保证数博会期间的效果。贵州出现过两次招商引资高峰,一次是有时任省长陈敏尔亲自参与的贵州•北京大数据推介会,而另一次,就是在2015年的首届数博会之后。
“展”指的是大数据峰会。2015年,首届贵阳大数据峰会与数博会同步举办,政府领导、专家、创始人共话大数据的难点、发展方向等。
更为重要的是,贵州领导班子发展思路清晰,十分明确他们之所以发展大数据,要围绕解决“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如何应用”三个问题展开,要坚持“数据是资源,应用是核心,产业是目的,安全是保障“的核心理念,并要努力完成“一年补短板,两年不落后,三年要领先”的总体要求,而且,基本要求及细枝末节的事情都会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贵州的短板是什么,怎么补
1、区位优势不明显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区位优势并不明显,距离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物理空间上较远。并且,贵州在交通上也不占优势。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说,区位劣势是“天注定”的事情,这点是无解的。
对于贵州来说,只能像班加罗尔等城市一样,靠产业集聚效应等更强的优势,来淡化区位劣势。
2、人才短缺
贵州起初要发展大数据时,最被诟病就是人才问题。
诚然,相较于其他省份,贵州的高等教育确实落后了一些,本地只有有贵州大学这一个211大学。
人才方面,贵州现在是两条腿走路:
一来,贵州当地可以提供基础性的服务型人才,比如大数据前端的呼叫中心产业,门槛低(只需要会说普通话和操作电脑即可),已吸纳了上万当地人就业。
二来,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来吸引高端的人才。但是,大数据人才本就短缺,贵州提供的10万元激励政策,真的能吸引来人才吗?
尾声
从数据上看,贵州的大数据产业发展确实如火如荼。2014年,贵州大数据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460亿元,其中贵阳超660亿元。2016年,贵州的大数据相关产业增加了93.38亿元,增长66.6%。
不过,如果非要说大数据是贵州的名片,也还谈不上。召开遵义会议的遵义,以及下辖的茅台镇酿造的国酒,恐怕还是更有名些。
道路正确,却依旧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