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财务报表是银粉最重要的功课之一
,但是关心大事也是最重要的功课,有时甚至是比研究财务报表更重要的功课......
因为关心大事研究的是企业的未来,研究财报只是研究企业的过去......
银粉纠结于一些极其专业的经营细节,固执于一些似是而非的价投教条,可能是发生一些致命的错误!
去年以来、甚至前年以来,HIS开始担心债务危机的爆发和蔓延......贷款坏账、股票质押、企业债违约、城投债违约......对银行业的冲击,对不同经营风格银行的不同冲击!
这些担心现在看来并不是多余多虑的,已经开始成为残酷的现实......
银行对应于这些资产的长贷长债,不少是短期理财、信托、资金池,有的甚至就是庞氏......有的债务方,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还本,能够借新还旧、正常还息就不错了......
在宽松周期,一切都呈现繁荣的景象......
但是,在防风险、去杠杆、严监管的大气候里,很大一部分原来隐藏不露的问题将无情地水落石出!
理财发行一部分改成净值型产品、一部分改成结构性存款......到期的理财产品能够兑付多少?!
如果只能兑付70%,巨大的黑洞拿什么填补?
低成本的存款够吗?
高成本的负债舍得吗?
舍不得也要啊,那么利润呢?!
资产收缩、负债与资产利率倒挂、债务违约及其恐怖的连锁反应......对银行的经营尤其是对净利润的冲击,绝对是非常巨大的,可能会远超出银粉最悲观的预期!
叠加中美贸易大战,情况可能更加艰难和复杂......
HIS坚信:今后三年,银行的分化将以激烈的方式发生!
原来激进的、逃避监管的、资产质量差的、资产违约概率高的、存款基础差......的银行,首要的问题不是盈利问题,而是活命问题,至少是还旧账的问题!
今后三年,
HIS希望M、P、X......能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工农建招四大行,也不要盲目乐观,能够实现净利润年增长5%至10%就是了不起的胜利!
银粉一定要关心大事!
下面HIS摘录一些有关的信息资料及其分析:
今年一月份15川煤炭PPN001等5只债券出现违约,二月份15机床PPN001与16亿阳03违约,三月份15丹东港MTN001等3只债券违约,四月份14富贵鸟等4只债券违约,5月份15中安消和11凯迪MTN1。
经过统计,截止5月7日,2018年以来债市已有19只信用债出现违约,同比增加18.75%,违约金额达155.54亿元,同比增加23.7%。
民企仍然是违约主流,但在“两高一剩”领域国企也会违约,国企违约后大多陆续偿还资金。防风险成为国家重中之重的任务,随着监管不断趋严、银行等金融机构流动性在收缩、信贷泡沫被刺穿,加上非标和通道的封堵,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依然高企,企业自身投资过于冒进,导致资金不能回笼就会造成流动性短缺等,或许成为这一波违约潮来袭的原因。
5月3日,浙江盾安出现450亿债务危机,浙江省金融办召集地方人行、银监局和国开行浙江省分行等金融机构,协调讨论盾安债务危机的解决办法。
这轮违约潮有两个特点:
一是密集爆发、突发性。仅5月,已知的信用风险事件就不下5件。已有事件中,部分超出预期,无征兆。如盾安,仅看企业财务报表,难以预知在短期内会出现偿付风险。
二是范围广。除信用债外,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也多次出现偿付困难,此前保有刚兑传统的资管产品同样沦陷承压。
2018年到期的公司债券452只,到期规模4041.27亿元,提前兑付的债券3只,提前兑付金额4.60亿元。另外,债券条款中含有回售权,且行权日期在2018年的存量公司债券有881只,存量规模9938.37亿元,可能给发行人带来较大的偿债压力。
此外,从公司债到期年份来看,2019年到2022年到期债券较多,均超过了700只;其中2021年为兑付高峰期,偿付压力较大,2021年到期数量1256只、到期规模15969.74亿元。
截至2017年末,存续地方政府债券0-3年、3-5年、5-7年及7-10年的到期规模分别为4.18万亿元、4.55万亿元、2.90万亿元及3.12万亿元,其中,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到期规模分别为0.84万亿元、1.30万亿元及2.04万亿元,未来三年存续地方政府债券到期规模呈递增趋势。
对优质的国企或央企而言,银行授信、非标、债券融资甚至是股市再融资,每一条渠道都是畅通的,债务规模大,借新还旧压力大,再借就是。
但低等级企业(主体评级为AA及以下)不一样。融资渠道如今已是重重阻塞。面对着同样,更高的债务到期量,内部的现金流周转压力会非常大。
以往不在意的外部事件冲击,如债券无法按时发行或应收账款无法按时到账,都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越滚越大的债务雪球碰上金融严监管与实体去杠杆,一批经营不善、高负债追求高规模的企业在融资端便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在去杠杆的大环境下,紧信用,控制银行信贷额度,缩紧银根成为政策的不二之选。2017年实体融资需求相对旺盛,各大银行纷纷压缩票据腾挪信贷额度,我们也经常从新闻报道中看到诸如额度吃紧、企业融资难等消息。
当信贷额度有限时,银行的信贷资金便会优先向以央企和国企为代表的大客户优质客户倾斜。因为这些客户要么抵押品足,风险低,要么能够为银行带来更多的存款、中间业务收入及维系与政府关系等好处。
这种情况下,很多轻资产的企业或民企自然难以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更为广泛,对企业资金监测更完善,对企业经营状况更为敏感,如果出现违约风险的信号,银行能第一时间做出行动,如抽贷、停止授信等,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如此,本来极为困难的企业便会雪上加霜,随之而来发生信用风险事件的概率也就大幅提高了。
曾经的债券融资给企业融资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评级是AAA还是AA,期限是3年还是5年的信用债,在膨胀的广义基金(理财、基金、券商资管等)跟前,都被一扫而光。
在其鼎盛的2014至2016年,中低等级长久期债券反而更受重视,低评级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与认购倍数都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但如今形势变了。
监管层要金融去杠杆,要查金融空转,要查同业套利,打击金融机构不去支持实体,而去买无风险的资管产品的行为。
现在一个资管产品到期了,金融机构拿着本金和收益就走了,要去找其他资金代替很难,没有哪个机构会在风口上犯案。资金池的钱开始变得很紧张,因为池子里的钱出去的总是比进来的多。
流动性进入收缩期!
一个产品到期了,持有的债券踩雷了,不再是无所谓没关系了,因为要兑付,可能就要卖掉持有的债券来应对。
所以,在资金可获性减弱、不稳定性增强的情况下,资管产品会更加注重资产的流动性问题,看重高等级债券,对低等级债券会更加慎重。
不刚兑的公募基金在目睹买低等级债券的流动性减弱后,也不会去接盘。
如果说2017年在债券融资已经显现弱势的情况下,企业还能依靠非标来支撑,那么在2018年随着非标融资进入死局,企业债权融资渠道可以说已全面设防。
非标融资之所以陷入死局,除上面说债券时,提到的广义基金规模很难做起来,买非标资产的资金也少了之外,还有就是从2018年年初开始,监管层对非标围追堵截,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银信55号文,中基协禁止集合类资管投资信托贷款、禁止私募基金从事借贷活动,委贷新规、资管新规等。
这些监管政策给了做非标的金融机构极大的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