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十多年前。一次,格力空调送到浙江某地的时候,被当地工商拦截,找各种理由罚款,此后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罚款金额更是从5万上升到30万——格力难以承担如此之高的“过路费”,决定绕道而行,不过,董明珠等高管又不想就这样“妥协”,所以就给当时就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写了一封信说明原委,马上批示文件就下达了,自此格力空调在这个“关卡”得以畅行无阻。
董明珠对此念念不忘。2018年,她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也多次与总书记进行汇报。“一个领导人的格局太重要了。你看这五年给中国带来的变化。如果不是坚守的这种大格局、大智慧,那么中国文化和制度就垮掉了。”董明珠说,“总书记是我的榜样。”
而她也希望能建立一套指引格力发展的“大格局”。
2018年,是董明珠独立执掌格力电器的第6个年头,在她担任董事长的过去五年,格力的营业收入是过去的1.9倍,利润则接近4倍,净利润率高达15%。有第三方预测显示,2017年格力电器营收将接近1500亿元,这无疑会在5月31日的董事会换届中,为董明珠赢得更多的连任筹码。
不过,在一些人看来,格力似乎有些落伍了。
他们的参考坐标是经常与格力相提并论的另外两家国内的家电企业,其中美的已经宣布从家电转型为一家科技集团,而海尔则正以比互联网企业更加激进的管理模式去自我革命,格力呢?一直以来,传统主业空调业务还是占据80%以上的营收,而董明珠在2018年提出的要在未来成为格力第二主业的智能装备业务,目前可以用收入“微薄”来形容。
董明珠没有避谈这一点,“智能装备业务跟空调比相差千里之远,”不过她认为“这个不是用销售数据来衡量的,是用技术的掌控程度来衡量的。数控制造这样高精尖的领域,如果没有自己的技术,就永远会是依附性的。”
在智能装备上取得自主研发的突破是让董明珠很骄傲的一件事情,“今年虽然赚的没有别人多,盈利没有那么快,但我觉得很自豪,因为扎扎实实把一个地基打牢了;”另外一个她可以“炫耀”的进展是,刚刚过去的1月份,格力的光伏多联机落地美国凤凰城,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空调项目。这也与董明珠的一个大的战略方向有关,“今天我们在做项目选择的时候,更多还是围绕一个大的思维,比如说环保、资源节约。”
多次采访中,董明珠都把“绿水青山”挂在嘴边。格力也做了很多少有人知的尝试,比如最近格力已经开始进行电池回收,而过去已经在全国建了5个废旧家电回收基地,“都不赚钱,所以大家不愿意搞,但是我觉得十年以后这个付出一定能得到回报,因为那时候废旧电器更多,而格力经过这几年的慢慢培育,可以有能力去承接这个市场。”
十年以后?
那个时候的董明珠,已经74岁,或许早已告别了格力电器的经营舞台,又为什么进行这样一个“费时费力”,但又不能即时产生业绩回报的业务布局呢?也许对于一名职业经理人来说,企业经营是一门有关数字的算术题,而对于与格力这家企业相互成就的董明珠来说,更多是基于一些自己认准并长久坚守的信念。
就像对并购的态度。
2016年,海尔付出了55亿美元,将通用电气家电业务收入囊中,成为当时家电行业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次年,美的收购了德国机器人公司库卡,出价270.2亿人民币,成为2017年跨境并购交易中交易规模第二大的案例——大多数企业把并购作为获取新业务、进入新市场或者加速发展的一条捷径,而对于账面上“趴着”千亿现金的格力来说,并购也并非不具条件,唯一的解释就是,董明珠很排斥这一路径。
“技术买回来,也永远是别人的技术,技术永远在动态发展之中,如果没有从零开始培养自己的人、自己的技术逻辑,那么就要永远买下去。”这套逻辑,或许无法说服很多人,但对董明珠来说,就是一个难以动摇的信念。
她认为信念是一个领导者很可贵的素质,但这种信念,也会被一些人理解为偏执,很多人会拿格力的手机业务来举例。从与雷军的赌局开始,到在公开论坛上为了自证品质而怒摔手机,再到各个场合不遗余力地为自家手机站台,就算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但董明珠依然对手机一意孤行。
“虽然我没做几千万台,别人说失败,但是我认为很成功,因为手机的质量并不比别人差,而且这是未来支持整个格力家庭的家电产品,它是一个工具,可以与格力其他的家电连接起来,甚至于可以远程遥控家里的安防设施。”董明珠说,“任何投资,我考虑的真的不是是否赚钱,而是一个长期战略,就是未来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的东西。”
很多采访过董小姐的人都会发现,不同于一般侃侃而谈的企业家,董明珠很少系统性地去论证一件事情,即便在她亲自操刀的两本自传里,也没有太多大而论道的东西,更多的是过往经营管理中的故事和杂想,那里面记述的是一个与经销商斗智斗勇,对内部违规“小事”绝不手软,甚至与上级、领导也敢于针锋相对的霸道“女总裁”,那是一个自始至终都敢说敢做,毫无顾忌的董明珠。
有媒体问她,“有很多人喜欢你,你觉得为什么?”她的回答是,“因为说真话”。
不过也正因为同样的原因,也会有人不喜欢她。一些员工或许不喜欢她,因为她动辄大发脾气,丝毫不留情面地对犯错之人进行批评;一些同行也不会喜欢她,因为在大多数企业“减税”的呼声之下,她却多次表示“一个制造业如果完全依赖于减税,它是发展不起来的”;甚至连一起挺过风浪的“战友”也很难喜欢她,比如银隆,她一面雪中送炭,拿出全部身家进行投资,而另一面则毫不讳言地痛批这个企业,“以前没有质量标准,也没有技术标准,内部的勾结太多,交易太多。”
“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也就不喜欢。”董明珠说,每个人做的事情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别人的利益,“我的原则就是,不会为了个人利益,去伤害大多数人的利益,这个也是底线。”
那些盘旋不去的质疑和不解会影响她的决策吗?
“很多不一定是你错,是别人对你的不理解。”董明珠说妥协不仅不能释放压力,反而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我觉得当你决定是正确的时候,即使别人不理解,你也要坚守下去。”
这样的坚守,在如今各种“风口”不断涌现,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各种声音嘈杂不清的商业时代,尤其重要,但也尤为困难。在2018年格力的干部工作会议上,董明珠也曾表示, 2018年对格力来说将是一个新的起航、一个新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彻底的颠覆点。
换言之,也关系到格力的未来。
“只要用心,没什么担忧的。焦虑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就算不在这个时代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去解决问题,所以才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起来。”董明珠说,“一个企业有没有未来呢?未来不是投机,这取决于一个企业有没有真正的创新能力,这个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是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关于企业的创新,“物联网之父”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则认为,资金、组织架构都是次要的,创新产品才是最核心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