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创业太自由怎么办?
我记得刚从奇虎360出来时,给自己总结了两句话,“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每天看着一个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心。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变得迷茫,天太高,海太蓝,每天面临无数选择。
天天看着人家起来,每天都在想我的想法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有可能做不到。后来终于发现,创业最大的难度就是太自由了,自由到你很容易失去方向。
当时网上有一个帖子说,中国人从造原子弹到氢弹只花了几年时间,比美国人、苏联人都快,但其实第一个造原子弹和后面再造出原子弹,难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
因为没有做出原子弹时,这件事能不能做成是不知道的,你没有这条路径。当别人做出来后再重新造一颗,你知道它是可以达成的,范围急剧缩小了,变成了工程性问题。而对于最开始的人来说这是探索性问题,两个问题的难度,截然不同。
我从奇虎出来,第一次见到雷军时他问了我一个问题,“360是怎样做成的?”我说,“带了四个人,做了上亿用户”。当时我连公司的例会都不参加,因为公司太小,也没人让我参加。我离开时,360在PC端全中国占有率已超过50%。接着雷军又问了我一个问题,“在这件事情上,你的功劳大?还是周鸿祎功劳大?”我当时脑子转了一下,想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后来我说,“周鸿祎功劳大”。
从没有广告到每天一百万下载,做到全中国50%占有率,说实话,当时出走我内心多少有点负气。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经验的积累,我慢慢发现自己的答案是对的。
坦率地讲,安全这个方向不是我想的,当时我认为安全不可能做赢。当然,也没有人认为可能做赢,瑞星、金山都是几百人的团队,我们是几个人。
当时公司说,你先做一款口碑软件再说。尽管方向没有那么居功至伟的前瞻性,但给了我一个封闭式的问题:就做一款免费的安全软件。这个封闭式问题已经把努力的难度极大的降低了。
没有方向时,你觉得什么都是方向,来回探索,大量时间被消耗。但给你一个固定性、封闭式、有区间的问题,难度其实是大幅度下降的。虽然想出了很多产品点子,但一个选择的重要性,其实远远大于过后做出的很多努力。
这是我对那个问题的思考。他给了我一个收敛性问题,在这个收敛性问题下,又提供人力、财务、公司构架,虽然没有推广费用,但不需要担心人员工资,不需要担心很多让你游离于产品之外的事情,只需安安心心做产品经理。正好机会来了,它就变得很大。
后来,我越来越觉得,把一个问题变收敛,是很困难的一种状态。最近我在读一本书,叫《爱因斯坦传》。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是个物理学的盛世,但他为什么能在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呢?
其中一个描述让我印象深刻。爱因斯坦很年轻时就在想象一个场景:跟着一束光旅行会看到什么?由这个场景开始,不断在大脑里思考,逆向化思考。他把物理学上极其开放的探索,变成非常收敛的、具体化的形象,从而思考出了相对论。我突然发现,把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变成一个封闭式场景思考,可以使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得到巨大提升。
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可能最难的就是把自由度变成一个具体问题,变成一个具体目标。我们在创业的时候总是信心满满的认为,我要改变世界,我要成为最牛的人,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我也一直用这种方式激励自己。一直到2010年最困难的时候,当时被对手强烈打压,产品和内部整合上遇到很多问题,我才有了新的思考。
有一个记者采访我,问我想把金山网络做成怎样的公司。我说要全力以赴做成一家超级牛的公司。他说这个不够,他举了对手的例子,别看着他天天打这个打那个,一直想成为这个行业的前几名,甚至大佬,但他会全力以赴把一个问题、一个方向变成一个目标。
听了这句话以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以前很多思考是错误的。以前都在想如何做最好的自己,看上去有目标,但其实是把“状态”误认为“目标”,甚至觉得自己做的都是对的。
我经常问团队,这件事为什么没做好?他们会说“我已经全力以赴,我很努力,每天都在认真工作”。我说这些都不是可以被证明的过程,你误把自己开放式的心理和工作状态当成了工作和前进的目标。
把一个开放式问题转变为封闭式问题能够降低创业的难度。
什么是封闭式问题呢?我开始思考,金山网络要成为全球最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我发现不够;我又开始思考,要变成国际化的公司,还是不够;要变成中国公司里移动端国际化最好的公司,仍然不够。最后我把它变成一个封闭式的问题,说起来没那么有情怀——成为国际上移动端的360。
由这个问题开始,我找出了Clean Master的突破点,把Clean Master变成一个封闭式问题。测算覆盖全球6亿用户,每天想想我们怎么能做到。最近我把这个问题又变成了一个更具象的问题,在全球移动互联网公司里,变成TOP3的移动广告平台。当你在一个封闭式目标下去做用户获取、大数据分析、广告信息的有效分发等等,一下变得清晰很多。
02、如何做好一个创业公司CEO?
如何做好一个创业公司的CEO,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能把创业情怀变成具体问题。这个问题越具体越好。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界限就是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看起来很简单,但你要突破这层窗户纸,难度比想象还大。我一直在内部跟团队说,近几年我可能是观察雷军最近的人。但我还是要问大家,45岁雷军的精力旺盛,还是25岁雷军的精力旺盛?我相信按自然规律一定是25岁。那么十几年前,金山软件在整个行业里的技术、人才优势大,还是今天小米的人才、技术优势大?为什么金山和小米,今天差距如此之大?
这个问题我跟雷总探讨过很多回。问题在于,金山当年看到什么是机会就做什么,一直没把问题收敛起来,全力以赴,每个领域都做。做最好的自己,最好的公司,民族软件的旗帜,大量的资源被消耗在不同的战线。
小米成立时,我认为雷总把这个问题想的非常深刻了,一年卖一亿台手机就是伟大的公司。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互联网精神,但我们今天不谈情怀,忽悠创业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怀。如果有情怀、有工匠精神就能改变世界,如果创业这么简单,所有人都可以上艺术学院接受两年培训,就成为优秀的创业者了。
但创业不是这样。通过包装,让自己更快传播出去,被更多人认知,被很多没有创业的人崇敬,看起来会收获蛮多羡慕的眼神,但一旦回归到创业基本点,就不要轻则谈生态,动辄谈改变世界,梦想这些东西只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03、创业者核心的能力是什么?
创业,要像做一道数学题一样。
京东上有一款体重秤,叫云麦好轻,是以前猎豹一个同事做的,现在几乎销量第一。当时做到一个月六千台时,他找我讨教。他说,傅总接下来怎么做,智能硬件好火,大家都在健身,我也在做社区,要把这个链条做起来。
我说别扯了,你得把创业变成非常简单的问题。体重秤一年多少出货?你能不能拿下一半市场?今天六千台,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十万台?没有做到前,全力以赴去做。用价格、用设计、用所有东西,一年之内看看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够做到,6个月能不能做到?6个月能做到,需要哪些资源,能不能像一道数学题那样列在那里?
想清楚目标,然后立刻做。
我问他做到六千台,为什么再做不上去了。他告诉我当时有一个配件出了问题,生产没跟上。我说,为什么不是多条生产线?为什么不是每个配件都有这种能力?反向推演问题,创业的目标感就会变得极清晰。
我跟张泉灵也讨论这个问题,她说她的成长路径是一样的。最初想做最好的主持人,后来发现怎么是最好呢?你觉得最好,人家不觉得最好。
她开始把问题一个一个变成封闭式的,花几个月时间在自己内心做一个衡量。比如说一段两分钟的话,不看表,正负相差不超过5秒钟。变成这样的问题之后,整个事情开始变简单,否则就是在茫茫大海上行舟。
关于这种思考模式,我跟很多同事包括创业者聊过。很多时候,我们都没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雷总每次跟我交流,很喜欢做一道算术题:如何做到一年一亿台的手机销量。五年前,他就冲着这个封闭式目标一步一步走,当时三星和苹果大概快到一亿,那么中国有没有可能出一家一年卖一亿台手机的厂商呢?如果做到,对其他手机厂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对电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反复就一个封闭式问题,来回推演。一旦具备这样的能力,创业就开始变得简单。虽然它不再像当初那么壮怀激烈,那么有情怀,但它开始变得有解。有解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所以,CEO的核心是树立一个简单可行的目标,越简单、越聚焦的目标越好,尽管这个目标可能在过程中不断变化。阿里巴巴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我觉得他的封闭式问题是什么时候销售能够超过沃尔玛,用怎样的方式超过沃尔玛。
有一个词叫迎刃而解。我一直在思考刃在哪里?当猎豹想清楚要做国际化移动版免费安全软件时,要在全球拥有超过6亿月度活跃用户时,要变成全球TOP级别广告平台时,这个问题比“做最好的自己”、“全力以赴”要简单得多。
今天,我开始慢慢体会到那种你想清楚一个问题,执行就开始变得简单的过程。创业过程中,开放式变成封闭式问题的转换能力,是我们最需要的核心能力。
04、如何进行格局思考?
人的认知差距会迅速拉大。过去四年,我们公司保持着每年150%的增长,但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你的判断能力,能保持每年翻一倍增长吗?其实非常难。这就是用固态模式做事情。
以前对战略想得少,对风口也想得比较少。我记得周鸿祎给我传达过一句话叫“只要坚持一个点做下去,就会有机会”。后来发现,当时的互联网是严重的稀缺经济,那个时候就像西部大开发,遍地是机会。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情,活下来就是王道,所谓“剩者为王”。
今天不一样了,红海竞争,这种竞争态势下真得认真思考。每个点不能单做,或许做下去有机会,但人家已经布局重兵。或者有很多事情超出了你的认知,这就要求你有格局和破局结合的思考模式。
我以前讲过一个战略三板斧:预测、破局点和All in。其实这代创业者讲单点的故事更多,但格局思考少了。格局思考是一种思维习惯。至少像我这样草莽出身的人,以前想得更多是一个小点怎么撬动,但整个大行业、大风口、大机会的思考不够,看到的都是一些热点,想到的都是一些兴奋点。
这个时代,变迁之快,使得一个所谓小的兴奋点在红海竞争中根本微不足道。第一,很难形成真正的爆发性。只有稀缺时,才可能有爆发机会。第二,很难突围。对手严防死守,你只要稍微做出一些亮点,很快就被扑灭了。
如果换作五年前,我可能不是这么思考问题,那个时候就觉得360免费做成了,再做一个差不多的也能做得好。但现在我会认为,有一些关键词一定要去琢磨,如果每个人都在讲这些词,你就把这些词放在脑子里经常琢磨。
我曾经跟苹果前CEO交流过,他认为一把手的两种能力非常关键。一方面,能跳出来,看到行业之间各种变化的机会。另一方面,又能深入进去,看到变化的连接点,能把这个点做到足够极致。当这两个方面之间产生交叉,一个时代要开启了,这就是巨大的行业机会。两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有格局思考才有战略认知,而战略的核心,就是对清晰目标持续推进的路线图。
有一次我跟腾讯总裁Martin聊,我说,今日头条挺猛的,抢你们朋友圈的流量,你们得重视。他苦笑一下说,但你知道互联网就像武林大赛,有一群人却打不过一个高手。关键点就在于两种认知的比拼。
后来我反思,公司高速成长其实是一群人的成长,而这群人的认知其实没有像业务成长那么快,你给他很重要的位置,他对这个行业的认知最后就代表着这家公司的认知,最后就出问题了。
我在清理行业干了十多年,包括以前能做360和猎豹清理大师,在清理这个点上,用户怎么使用手机这个点上,我的认知肯定穿透了全行业,所以在这个点上我能找到机会。今天在互联网公司,你得在一个领域,在这个认知点上有你非常认可的人,且能真的理解深入的人去担当重任。
最怕让做报告的人的认知取代行业的认知。做报告的人一般未必有对行业的深入理解,最后造成看上去投了很多人,但整个认知维度不够深,投了很多资源,沦为无效资源。
所以遇到一些困难,都不是问题。最怕遇到困难后,你觉得事实就是这样,而不去更新认知,这才要命。
最后,我想说,创业就是九死一生。创业要做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几个亮点根本不足为道,但其中只要有一两个盲点,就可能导致整个事情崩塌。
时代变化之快,竞争之激烈,对创业者关于各个维度的思考要求越来越高。创业者要多从内心出发,反思自己认知上的差距。勤奋只是基础,即使勤奋,也要聪明的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