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的监管和开放无疑是两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在金融开放方面,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宣布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4月11日召开的分论坛上具体阐述了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与细节。
金融监管方面,监管层最近的一次大动作是“29号文”,明确资产管理属于特许经营业务,须纳入金融监管;未经许可,依托互联网发行销售资产管理产品的行为,须立即停止。
这份要求未经许可发售资管产品的存量业务最迟于2018年6月底前压缩至零,被喻为是互联网资管的“终结性文件”,也体现了监管层金融监管不会放松,严防金融体系发生系统风险的一贯原则。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4月8日接受经济观察网在内的媒体采访时,对中国的金融开放和监管阐明了自己的看法。吴晓求认为,从政策设计来看,中国的金融将从机构、人民币、市场三方面,一步步走向深度开放。而资产管理新规,也理解了现在的风险正在由过去的机构风险过渡到市场风险,也就是说过渡到透明度风险,这就要求对资产新规和管理新规非常重要的就是加强信息披露。
向上金服CEO袁成龙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也认为,29号文的规定对行业来说有利于界定边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健康发展。
实际上,互金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历了金融的互联网渠道化,正处于金融的科技化阶段。这个行业同时也经历了P2P、众筹、互联网信托、互联网资管等细分领域的监管。
根据市场规则,从严监管多多少少会对行业创新产生影响。袁成龙认为,金融监管是市场需要的,但是特别呼吁能有相关的配套措施,能够放松准入门槛。
创新与监管
袁成龙告诉经济观察网,从创新的角度来说,他希望市场的准入门槛能够降低,市场主体进入后,应该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也就是说,审批的门槛可以适度放开,但是经营阶段,高标准是应该的。
“准入门槛和经营阶段的监管其实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公司的业务经营上面从严监管,就可以把口子放开一点,因为本质上监管的是后面,不是前面。这是两种不同的监管思路和方法。大家一直提到股票的注册制还是审核制,也是一样的道理,比如美国的股票IPO上市就是属于注册制。”袁成龙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加快金融的开放程度,长期来看金融行业的开放是大势所趋。
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也强调,在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同时加强金融监管,要重视防范金融风险,要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度相匹配。
科技对金融行业的渗透,使得金融业的业态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金融体系的调整,也表现在监管层在不断关注市场监管。
吴晓求和袁成龙持近似观点。他认为,监管要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创新,中国金融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监管不能扼杀创新,要在创新中完善监管。“金融监管最核心的职责消灭不了风险,但是可以让风险衰减,通过集中指标和障碍可以消灭,金融最核心要控制风险蔓延,让系统性风险不要变化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它做的是有效性的判断。”
袁成龙建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最好能够“宽进严管”。监管的配套措施需要给创新留一个出口,让更多新鲜的血液进来参与市场,参与互金业务。当然不管是新进来的,还是后进来的,都要被纳入监管体系,自身业务行为接受监督管理。
未来的金融
金融行业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理财方式,甚至可以说生活方式。这一切除了因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渠道转变,恐怕还要归结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袁成龙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说,本质上讲科技正在改变金融行业的格局,而不是互联网金融改变了行业格局。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以英国为首的国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叫信息技术革命,以美国为主的信息技术又改变了世界。
袁成龙认为,新的技术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不仅是对一个行业,它对全世界所有行业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未来的金融是什么样子?袁成龙4月11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作为嘉宾主持了“金融的未来:改变,还是被改变”的分论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认为发展金融市场防范风险这是永恒的话题。“对一些金融创新,我们既要容忍它,但是也要给它一定的观察空间,同时也要防止它过渡的创新或者是注意创新不当,甚至还有一些伪创新,这都要特别注意。”
在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看来,目前银行遇到最重要的挑战是两个“脱媒”,一是直接融资的兴起带来的挤压;二是技术性的脱媒。众安保险CEO陈劲认为,金融科技对未来金融的影响刚刚开始,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中国的,是对全球的。
袁成龙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说,未来金融会形成四个新的标志,分别是新融合,科技与金融会融合的更好;新稳定,监管科技的运用会让行业呈现出一种新稳定的态势;新体验,金融消费者的体验会越来越便捷、快速,选择越来越多;新生态,金融消费者在新生态里面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他们享受的便利性越来越多,而且所覆盖的范围会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