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大腿,这家新造车公司怎么就玩死了
2018-04-12 09:27  虎嗅网  车东西
[摘要]而且,腾势不仅车卖得不好,还特别烧钱。
 抱着比亚迪和戴姆勒的大腿,这家新造车公司怎么就玩死了

车东西 | Origin

 

本周最新消息,北京新能源车排号人数已经超过23万人,虽然总数只是燃油车摇号大军的1/10不到(280万),但按照北京市现在的放号速度,也要等到2023年,也就是5年之后。电动汽车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终于媳妇熬成婆,开始被大众广泛接受。

 

提到电动汽车的普及,就不得不提腾势,可以说是新造车大军的鼻祖。这个由比亚迪和戴姆勒(奔驰母公司)在2010年组建的合资公司,专门瞄准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市场。背靠两个土壕的爹,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腾势成立至今已有8年,第一款新车上市(2014年)至今也有4年,发展至今的结果是,经营十分惨淡,成立至今烧掉30多亿资金,依然只有一款车型,累计卖了不到一万台车,成为新造车大军中的一朵奇葩,早早拿到入场券,握得一手好牌,却活生生给打乱了。

 

年初这段时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明显升温,传统车企的新车密集上市,仅3月份就有多达10多款,续航里程大幅升级到400公里级别。腾势的改款车型腾势500也在其中,声量不大,却是最具争议的一款。“续航里程最长,但优势不明显”“从Logo到外形的设计仍然争议巨大”“定价对不对的起身价”,甚至有网友发出疑问:“买腾势的人是不是傻?”

 

成立8年以来,到底腾势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奔驰与比亚迪正处在联姻后的七年之痒,对腾势这个品牌仍然没有放弃,去年双方宣布再注资10亿,但会扭转现在的局面吗?我们试图找到这背后的答案。

 

8年销量未破万,4年共亏26亿

 

腾势已经连续三年蝉联销量最差合资汽车品牌。

 

2010年,腾势成立。2014年秋,腾势首款纯电动车正式上市。2015年,腾势卖出2800台。2016年,腾势全年销量不增反降,卖出2287辆;2017年,其销量情况稍有好转,卖出了4713辆,但仍是混得最差的合资品牌。卖了四年,腾势的销量刚刚超过9000台。

 

 

一个成立了八年、上市销售时间超过三年的汽车品牌,总销量连一万台都没有达到。 反观比亚迪自家的e5,去年就卖了2.4万台。

 

而且,腾势不仅车卖得不好,还特别烧钱。

 

8年时间中,比亚迪与奔驰为腾势投注了大量资金。2010年双方成立合资公司时,腾势注册资本23.6亿元。去年腾势资金链紧张时,比亚迪与奔驰还分别向腾势增资5亿,使腾势的注册资本达到了33.6亿元。

 

而从第一代车型上市开始,腾势2014年~2017年分别亏损2.6亿、5.7亿、13亿、4.8亿,共计亏损26.1亿,年均亏损6.5亿。按各占50%股本,比亚迪与奔驰各自在腾势上亏了13亿。

 

被养了8年不但不赚钱,反而在一直“啃老”,腾势的表现用败家来形容也不为过。

 

腾势本身手握一手好牌

 

让人感到诧异的是,腾势在市场上的垫底表现,却是在握了一手好牌的情况下打出来的。

 

一是腾势的两位爸爸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奔驰有先进的造车工艺、体系和百年的造车经验,比亚迪则是当时中国电动车领域的龙头。 奔驰提供车辆平台,比亚迪负责三电系统,由此诞生的腾势本应是强强联合的结果。

 

二是腾势其实在纯电动车市场占据了先发优势。2014年,中国市场上就没几辆靠谱的电动车,而腾势一上来就给出了续航里程超过250公里的车型,在当时已经是眼前一亮。

 

三是腾势其实是最早试图冲击30万价位的国产纯电动车,而这一价位的纯电动车长期处于产品真空期,同期只有与腾势定位完全不同的宝马i3在售。到目前为止,这都是一个价格空档。

 

这些因素可谓让腾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但很明显,腾势仍然未能赢得市场。腾势到底是出了什么差池?“腾势本身并不挂奔驰的标,没有奔驰的溢价能力,但是却卖了一个奔驰的价。”一位新造车公司CEO这样向车东西说道。

 

在他看来,腾势的关键问题出在公司产品的定位策略上,即如果腾势按照国产车的上限来定价,结果可能会好的多。而一位传统车企主管设计生产流程的高管则称,腾势借了奔驰的势,用了奔驰的平台,但这不代表腾势就有30万价位的产品力。腾势最后拿出的产品太过平庸,向上比不过特斯拉,横向比不过同级燃油车,向下比价格上又处于劣势。

 

六大问题将牌打烂

 

手握好牌只是获胜的必要条件,可惜的是,腾势的团队在出牌策略上存在问题。反映在其推出车型上,核心就是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从六个方面体现了出来。

 

第一、颜值不行。

 

基于奔驰B级的腾势在外观上并无新锐意味,密密麻麻的格栅与保守的卤素大灯让消费者并不满意。对于中国车主最迫切的外观需求:霸气的前脸,以及彰显车辆品质的LED灯组,腾势一开始完全没有响应,反而把设计的力气用到了车尾,在掀背两厢车尾设计了一个三厢车的造型。

 

这种设计导致的结果是,从侧面看你似乎能看到一些奔驰溜背车设计的影子,但是从后面一看,原来是个如假包换的三厢车。这种做法,在汽车设计上甚至很难看到第二例。另类不接地气的设计导致消费者对腾势的外观一直呈负面评价, 乃至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车辆整体的看法。

 

 

第二、车型稀少。

 

成立8年了,腾势从始至终只有一个车型,仅仅对腾势进行过两次更新换代——从腾势300到腾势400再到腾势500。产品线单一使得腾势的业绩完全取决于一个车型的市场表现,当其未能打开市场,腾势就完全处于亏损状态。

 

第三、智能化体验不足。

 

腾势第一代车型诞生的时候,特斯拉早已通过Model S让一个观念深入人心——定位豪华的电动车一定要在智能化、联网能力上出众。然而价格对标入门豪华的腾势却在此方面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亮点,反倒在后来被更便宜的国产车(即使是汽油车) 超越。比如20万的荣威ERX5配置了斑马智行车载系统,支持远程在线升级(OTA);10来万的吉利博越配置了半自动泊车系统。而腾势在智能化体验上却裹足不前。

 

 

第四、电池技术路线问题。

 

比亚迪一开始为腾势配置其自身积累较深的磷酸铁锂电池,并且将续航里程做到了250公里以上,这在2014年是不错的成绩。但铁锂电池由于能量密度低,要保证续航需要更重的电池,这使得腾势最终的重量达到了2.1吨,而腾势的车长不过才4.7米。过重的车重直接影响到了腾势的操控,其百公里加速时间超过了10秒,与“性能”二字完全不沾边。

 

另外,新能源乘用车电池开始全面转向性能更好的三元锂,连比亚迪上个月推出的秦EV 450都用上了三元锂电池。腾势仍然抱着磷酸铁锂不放,也是让人难以理解的一点。

 

最新上市的腾势500,虽然工况续航里程达到451公里,但是仍然采用的是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05Wh/Kg,同期比亚迪自己10万多的车型都换用了能量密度140Wh/Kg的三元锂电池。电池技术路线的落后,可以看出比亚迪并没有把最新的电池技术运用到腾势最新车型上,这种核心配置上的短板直接拉低了用户对腾势新车的整体评价,同时还影响到腾势车型在最新国家新能源车补贴政策中的补贴回报。

 

第五、品牌宣传及销售渠道建设不力。

 

不知道腾势为品牌宣传开出的预算是多少,但是我们很难在主流的渠道看到腾势的广告。没有广告触达到消费者导致人们对腾势这一品牌的认知很弱——都不知道有这个汽车品牌,又谈何购买?同时,腾势的销售渠道也没能有效地建立起来,对腾势买账的经销商屈指可数。

 

直到2017年,奔驰方面才给腾势开了绿灯,让其进驻奔驰4S店,利用起奔驰的豪华品牌影响力。年后,车东西走访了南三环的一家奔驰4S店,在熙熙攘攘的奔驰看车人群中,一台孤立的腾势新车旁边显得非常冷清。

 

第六、最关键的一点——定价过高,价不符实。

 

让人费解的设计、品牌认知度力弱、功能配置和智能体验的不均衡,以上种种问题,导致腾势很难撑起30万的价位。然而腾势偏偏就定价在30余万,甚至初代高配价格达到了40万。

 

当然,作为定价30万的车,腾势是有一些自己的独特优势。 比如号称动用了戴姆勒调教过迈巴赫底盘的工程师调教底盘;内饰及装配工艺明显比一些自主品牌电动车好不少;由于用料扎实,腾势的隔音做得不错等。

 

但这些小亮点仍不足以撑起腾势的30万售价。根据腾势车主的反馈,腾势最早推出的腾势300,购置3年后二手车价格已经不到15万,保值率低于50%。

 

今年,腾势的团队也意识到了问题,并在刚刚推出的改款车型腾势500中尝试解决。比如外观上,腾势500的前脸不再有夸张的格栅,并且换上了流线型的LED大灯,颜值明显提升了不少。 在续航上,腾势500进一步升级到了450公里。基础版的腾势500售价在新能源补贴下降后还略降至29.8万,腾势的宣传口径里这是一个亮点,但回头看看旁边的自主车企已经把去年8万200公里续航的车,价格不变把续航拉到300公里~400公里,腾势的这点降价确实有些羞涩。

 

 

结语:腾势的未来何去何从

 

总体来看,产品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腾势的核心问题,是作为立足中国本土的一款纯电车,并没有摸准中国市场的脉搏,没有讨好到兜里根本不差钱也愿意出手购买新能源车的中国用户们。当年小米能够在智能手机市场异军突起杀出一条血路,前期核心靠高性价比吸引用户,后期补足了设计方面的短板,这个道理放在新造车市场一样,要从传统车企口里夺食,必然要真正打破常规,造出让老百姓眼前一亮的好车才行。

 

这一点,两位东家和腾势的管理团队是核心影响因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主导腾势发展的CEO严琛是比亚迪派出的政府公关、电动车政策研究方面背景的高管,只在创立之初至2015年CEO为比亚迪汽车产业群总工程师廉玉波。如果不是由真正懂产品的CEO来主导,自然留给大众的印象就是,传播上看似很用心,但产品却显得高冷,你营造的高逼格、匠心固然是好,但产品并没有完全匹配上,用户当然不会动心。

 

进入2018年,电动车市场早已不是4年前参与者寥寥的情景。新造车与传统车厂,都在打造30万售价的纯电动车,并且打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牌、服务牌。而腾势给人的印象则是,还在对其产品小修小补,仍然高度依赖比亚迪与戴姆勒的输血。

 

但无论是比亚迪的唐宋秦或是e系列,还是奔驰即将上市的EQ,双方自身的纯电动车产品线已经完成构建,没有道理一直为持续亏损的腾势输血。奇瑞的观致,已经卖身宝能,这就是前车之鉴。

 

在新造车大军里,作为最早进场的一位,腾势正在掉队,过去的发展已经是一本可以给新入局者看的反面教材。现在,腾势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推出真正打动用户的产品,才会不让戴姆勒和比亚迪的30多亿投资打水漂。

首页

资讯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