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各大城市抢人可加强集聚效应
2018-03-30 10:48  新浪财经
[摘要]红红火火的“抢人大战”肯定是一件好事,而这应当成为一系列城市扩容的序幕。
 

本文作者介绍: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

红红火火的“抢人大战”肯定是一件好事,而这应当成为一系列城市扩容的序幕。未来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各地实现城市扩容。

最近这段时间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提升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好事。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担心:要是优秀人才都被大城市“抢”走了,那么小城市和农村怎么办?假设人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A地人才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B地人才数量的减少,那么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会不会最终只是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呢?

这种担心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一个基本概念:在人才与地区之间,成为根本的应当是前者而非后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每一个人才都有机会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无数个体的最大化汇总到一起,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腾飞的机会。

所以说,假如优秀人才更适合前往大城市发展,那么就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出机会。如果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将他们强留在小城市或者农村,最终这些人才创造出来的成果,恐怕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用人才数量的变化来将其视为零和游戏,而是应当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或许又有人会说,凭什么认为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会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呢?的确,单从个体的角度去评判,未必所有优秀人才都适合前往一线城市。但在整体上,大城市就是能为人才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那里存在着我们之前多次提出过的集聚效应。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代工业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区。比如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在底特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于名古屋。中国的电子工业聚集于广东南部和江苏地区。在地理上靠近上游和下游环节,一个公司可以降低许多成本,比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以及其他通信成本。由于集聚效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任何新产品的发明人,都能找到成百上千的供应商,快速且廉价地制造出成品来,进而形成中国制造的优势。

集聚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在很多高密度人口的大城市,还会在基础建设和服务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比如大城市普遍拥有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便于人们上下班的出行。而当创业者需要获得金融、法律、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时,他们在大城市可以拥有的选择也要比其他地区多得多。因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来说,一定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可以服务更多人的方向。所以集聚了庞大人口的大城市,总是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创新人才同样需要集聚地。比如在美国,几乎一半的风险投资都投到了硅谷,诞生了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苹果、甲骨文和脸书在内的诸多高科技公司。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而且其首先建立在创新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在硅谷的夜晚,餐馆和咖啡馆里坐满了身穿休闲装的工程师,他们讨论着下一次的技术突破和创业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高科技公司的地址如此接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的公司之间很容易流动。此外,大城市不仅可以使人才与企业匹配,而且可以给更多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一起工作的机会。近年来在互联网和软件技术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的合作,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大城市的优势。

集聚效应是一种网络效应,这一效应由网络规模乘以巨大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储备库而形成。如果一个地理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的增长会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聚集效应的增强,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小城市却已经萎缩了。

回过头再来看中国的情况,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下图显示了各国的总人口和最大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横轴是一国的人口规模(对数刻度),而纵轴是该国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该图表明,一国人口规模与其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多,则该国居住在最大城市中的人数就越多。

按照上图所反映出来的规模,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规模应该要比目前的数量还多出许多。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

那么当一二线城市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之后,其他地区又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涉及到城市定位和整体规划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最理想的人口分布情况应该是——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至于旅游、农业以及能源等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则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进一步从人才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和创新相关的就业人群,估计占整体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然后每一名参与创新的优秀人才,又可以创造出大约4个服务领域内的就业岗位,这里面既包括医生、律师等专门人才,也包括服务员、保姆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职业。这样算起来,有一半人口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才是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结果。

或许这个结论会让不少人吓一跳,认为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根本承载不了多达6-7亿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在世界上所有的中等收入以上国家里,排名前20的大城市里,都集中了远远超过整个国家50%以上的人口。包括在很多国家,最大的一座城市就会集中全国20%以上的人口。

比如东京城市群的人口达到3700万,集中了日本1/3的人口。如果把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群的人口相加,那么已经集中了日本将近一半的人口。而在韩国,首尔都市圈拥有人口2300多万,接近占到韩国人口的一半。中国东部和沿海人口大省的人口规模,基本介于韩国和日本之间,所以作为这些省份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也完全应该聚焦2000-3000万人口。当然,中国每个省的情况和日本或者韩国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这些二线城市还将面临被北上广深吸走人口的形势。但即便如此,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万也是可以接受的情况。

这样算下来,“3+20”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格局。所谓“3”,是指三大一线都市圈,包括京津地区、上海-杭州湾都市区以及广深珠都市圈,其中后两个都市圈后的人口规模都可能超过1亿。这三大都市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进而有能力形成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制造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集聚效应的优势。而在三大都市区之后,中国还将有20个左右的二线城市,以每座城的平均人口达到1500万的规模来计算,总人口数量超过3亿人。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来看,“3+20”的现有人口规模还不到4亿,距离全国一半人口也就是6-7亿的人口规模还有不少距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所以我们的最终结论是,红红火火的“抢人大战”肯定是一件好事,而这应当成为一系列城市扩容的序幕。未来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各地实现城市扩容,同时配套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最终会让整个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美好!

关键词: 梁建章 携程

首页

资讯

评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