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节一过,两家互联网公司迅速霸占诸多媒体的头条:一家是抖音,一家是拼多多。特别是后者,在两大电商巨头已经确立统治地位的情况下,硬生生斯开一个口子,简直是平地一声雷。
据报道,现在拼多多的活跃用户已经超过3亿,而去年京东的活跃用户是2.9亿,而且前者的日订单量已经超过后者。所以有一种论调认为,拼多多的崛起,给京东带来了巨大威胁。看看最近各类媒体的报道,颇有祸水东引的意思。
春节前问一位做电商的朋友,2018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他说要找到更加低成本的流量。拼多多的爆发,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微信低成本的社交流量。如果把微信看做一个生态,拼多多可能是这个生态里诞生的第一只超级独角兽。这种彼此成就的故事,上一次发生在滴滴和微信支付身上,只不过滴滴早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流量围墙。
拼多多的人群,主要分布在三、四线及以下市场,很多人甚至没有把微信绑定银行卡,靠平时抢红包沉淀下来的“零钱”,就能拼团。而拼团并不是一种目的性消费,更多是“占便宜心理”使然。
简单来说,拼多多模式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让小卖家摆脱了在传统电商平台必须购买搜索流量才能完成交易的困境,降低了交易成本;第二、但这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流量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腾讯手里;第三、客单价很低,往上走很难,想想9块9包邮的楚楚街。
再回过头来看,面对拼多多,京东紧张还是阿里紧张?其实看看过去一段时间两家公司的反应就清楚了。春节期间,淘宝推出了“亲情账户”,目标用户锁定拼多多的用户群;而就在今天,淘宝特价版APP正式上线,战术重视已经升级为战略重视。而京东近期围绕微信流量的一个反应,就是与美丽联合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
有媒体把拼多多的崛起,视为京东在微信战场的失败。我觉得恰恰相反,首先是淘宝在微信上失败了(互相封杀),之后才有了拼多多的机会;试想如果微信没有封杀淘宝,还有拼多多机会吗?
在微信生态之外,“农村淘宝”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拼多多的出现,才把这个市场的流量盘活。据说淘宝今年的重头戏就是渠道下沉、拉新;拉新的目标就是拼多多的用户群。拼多多从微信吸走的流量,主要是淘宝的流量,跟京东需要的流量真不是一个维度。
过去几年,阿里用天猫左打京东,右防唯品会,几乎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B2C上,没想到自己的后院(C2C)进来个腾讯扶持的拼多多。有意思的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是淘宝网创始CEO孙彤宇,滴滴的天使投资人是阿里中供高管王刚。想起了那首歌:“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现在让阿里收购拼多多,即使阿里愿意,拼多多也很难从;就算拼多多愿意从,腾讯爸爸也不一定同意。拼多多缺的不是钱,而是社交流量,这是腾讯的核心优势;更重要的是,从2005年就像在电商领域跟阿里大干一场的腾讯,怎么可能放弃如今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呢?
但是如果京东收购拼多多,我觉得倒是合情合理:首先双方都是腾讯投资的,资本层面的合作属于家庭内部问题;其次京东+拼多多,从业务板块上相当于天猫+淘宝的配置,再加上腾讯的流量扶持,这真的有可能会对阿里的帝国基业造成“颠覆性”挑战;第三,从用户分层的角度看,京东现在要往下走,拼多多将来必须往上走,一上一下,可以形成协同效应。
当然,现在对于腾讯、京东、拼多多三家来说,无论坐下来怎么谈,都存在二选一的空间,即在一起或不在一起,都是目前可以接受的选项。
但对于阿里来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敌人越来越多;对于腾讯来说,现在则是看上去盟友越来越多……之所以走到这一步,与AT各自的逻辑有很大关系:一个寻求中心化,一个倡导去中心化,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好戏才刚刚开始。